第五百六二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唐第一长子》
第(3/3)页
实在是太浪费太麻烦了,所以大唐的时候,印刷品主要集中在一些都会区和发达的商业中心,但这些地方的印刷品主要是关于佛经、历书等的书籍,而且印刷的作品极为有限,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推动作用不大。
活字印刷术...毕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
不过,李战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这个木活字其实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省钱的,而木活字可不是毕昇发明的,创制了木活字的男人叫王祯。
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
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
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
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
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随后明、清两代,木活字普遍流行,各省的祠堂,常用木活字排印家谱、宗谱。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京城发行的朝廷“邸报”,也改用木活字排印。
李战直接将自己从大百科全书上抄下来一本王祯的《活字本方志》丢给了将作监大匠,那位大匠看了看后一个躬身道:“十天...!”
李战露出开心的笑容。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