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第170章 夯实基础-《科技王座》
第(2/3)页
但国内终究有上百万科研队伍,大多数还是建国后,于五六十年代培养出来,年龄段集中在四十到五十多岁之间。少数结婚生育较早的科研工作者,甚至还不到四十岁,也为了给子女腾位置而提前退休。
这样的科研人员多达几十万!
在这样巨大的基数基础上,尽管下面没有太花功夫说服,就算几十个人中有一个肯来,总数也高达万人之多!
他们肯定不是最优秀的,那些顶尖科学家就算自己想退休,上级也不会允许,宁可帮他们解决子女就业,也不可能放他们回家,把一生所学白白浪费掉。来的人,少量是家庭困难的国内一流科学家,大多是国内二三流水准。
军分区也不挑食,来者不拒。
有关飞审核,帮助理顺科研关系制定研究纲要解析研究课题,下分到每个课题小组,二三流对他来说刚好,一样能发挥出最顶尖科学家的成效。而且这些人多半有自知之明,能够服从上级安排,还比有太多自我意识不认可委员会下发课题纲要进行研究的顶尖人才更听话。
有几百年科技储备,关飞不需要他们再从零开始摸索。理论也好公式也好参数也好,他都会按照研究进度,一点点放出来。这些研究员只要不自作主张老老实实按照他给的科研计划进行,就能发现他们其实一直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从而协助军分区实现跳跃式发展。
几个月来,从国内过来的科研工作者陆陆续续来到军分区,很快就突破了万人规模。到本月为止,过来的各类研究人员已达到了一万三千多人,还在以每月一两千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至于老技工就更多了。
国内七千万产业工人,一半以上都是建国后随着工业化发展而逐步培养。
老工人没有技术人员那么多弯弯绕,家庭条件相对技术人员更困难,这件事既然是国家认可,那么他们就相信是真的。无论是为国出力,还是给子女腾工作岗位腾房子,甚或是多挣点钱帮助亲戚或自家小孩就业,他们都愿意离开居住多年的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从六月份,到十一月,国内过来的六级以上老技工达到了七千多人,其中还有五百多名七级工!
八级想都别想,每一个都被当宝一样,属于企业的定海神针,谁来请都不会肯放。
六级以下的更是来了两万六千多!
他们不像那些科研人员还要瞻前顾后,怕不靠谱怕不在大城市……,要求颇多。这些老工人差不多每人都带了两个后辈——还是他们自己的子女,有些还抱着钻空子的心理,带了三个四个的自家亲戚朋友的小孩。
来了军分区,他们里的城市容貌工作环境询问了工资收入,大都满意之极。对于劳服司询问子女工作安排,他们只有一个要求:只要是有编制的正式工,干什么就行,小孩不听话,师傅任打任骂!
短短的五个月时间,军分区常住人口从十三万猛增到二十二万!
为了安置狂飙猛涨的人口,军分区上下陷入了忙乱之中。在完成土地平整尚未投入建设的规划地块,建起了一排排双层板式简易房,拉上电线广播,保证近十万人的住宿电力供应。
新城建设起来,曾经准备了大量的板房,后来大家搬进学校宿舍小区,这些板房就被拆来堆在仓库。此时全部都被翻出来,同时木工厂加班加点,制作更多的木板,以供建设。
电力方面,国内此前就专门修了线路,拉了一条十万千瓦的线路。军分区与国内在昆明合建的火电厂经过两年多建设,一期工程已于七月完工,通过五百千瓦的高压输电线路,每月可以向军分区输电三十万千瓦,完全可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电力消耗。等到二期工程也完成,总计每月能向军分区输电五十万千瓦,第三第四期工程彻底完工,按照当初的约定,其中百分之七十满足军分区需要,总计每月向军分区供电将达到八十万千瓦!
这个电力供应,甚至超过了许多省会城市!
军分区部分干部认为以新城的电力消耗,即便算上给周边的东北军区国内几个相邻县份供电,也用不了这么多,劝他放弃三期四期工程,可都被关飞拒绝。
国内是没见过科技时代对电力那饕餮一般的需求,八十万很多,但等到军分区各种企业全部建成投产,群众收入上升购买的家用电器增加之后,这点电力很快就会被吞噬得一干二净,还远不敷使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