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僵持-《牟明》


    第(2/3)页

    与这些小公爷小侯爷们来往,周秦川长了不少见识,吃喝玩乐就不说了,这些人样样精通,穿越而来的周秦川反而成了土鳖。

    除此之外,还各有所长,也不全是些饭桶草包。

    就比如说张懋和徐永宁罢,二人虽然身手不如周秦川,也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搏杀,但对军事还算熟悉,至少能纸上谈兵。

    多亏他二人不经意透露出来的相关讯息,周秦川才明白了户部为何要死咬着沙洲税关的那四成收益不放,一点都不让步。

    问题出在军制上,大明开国以来,一直施行的是卫所制,父子世袭,世代为军,战时打仗,闲时除了训练,更多的是种地。

    这种非职业化的军队,在王朝初期尚能仗着建国余威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一旦战事减少,父子之间再传上几代,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

    加上卫所土地逐渐集中到将领手中,士兵沦为佃农雇农,军制就更加糜烂了。

    正统年间的土木之变即是最好的例子,其后的京师保卫战能取得胜利,不是明军战斗力胜过瓦剌,而是策略、计谋、勇气,加上使用火器的结果。

    有鉴于此,一代人杰于谦从景泰初年就开始尝试改革军制,将以卫所为代表的世兵制,逐步改为募兵制,京师十团营即是初步尝试的结果。

    这比后世大多数人认为的,明代募兵制始于戚继光的改革要早得多。

    只是将半兵半农的卫所兵,替换成职业化的募兵,钱粮上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仅京师十团营就让户部有些承受不起,遑论于谦下一步还想试水的九边重镇了。

    沙洲椎场的赋税收益一开始或许不会太起眼,但后续的发展空间却是不可想像,相信朝廷诸公,尤其是于谦不会看不到,因此这四成份额怎么也不肯让步就说得通了。

    想来于谦是打算拿着这笔飞来横财,继续进行募兵制的改革。

    知道了其中因果的周秦川,虽说十分佩服于谦的高瞻远瞩,但却无意用整个关西乃至西域的利益去帮忙,毕竟这不是他们瓦剌卫一家的事,瓦剌卫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沙洲椎场和税关设置的谈判虽然不顺利,不过双方没有撕破脸,反正有四十九天的孝期,时间还长,就这么僵持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