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科教兴国,实干兴邦。-《回到上古当大王》


    第(3/3)页

    这个工程便被敲定了下来,杨浩的计划是,于明年年初的时候,从南北两端同时进行开工。

    最北端是位于后世北京所在,而最南端则是抵达长江边缘。

    虽然具体的施工方案初步的被敲定,但是还有很多时期没有解决。

    比如负责施工的官员,征召越人事宜等等,这些都必须在明年施工前解决。

    清闲了许久的各部,立即开始忙碌起来。

    而大齐的升迁是以政绩为标准,这个时间跨度及长的工程,无疑是他们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绝佳途径。

    无论是大小官员,都削尖脑袋想要参与到这件事中。

    有竞争,人才会有动力,杨浩对官员如此积极主动的态度很是满意。

    洪武十五年五月,礼部尚书将今年科举的报名人数统计报了上来。

    杨浩看过只会有些惊讶,今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报名人数明显的要比往年多了许多。

    去年的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乃是一千七百人,而今年一下子突破到了三千人。

    相对于人口将近五六百万的帝国而言,三千人看上去并不多,但是这三千人只是有资格参加的科举的人,他们能够报名成功,就说明这些考生在当地已经通过了一些列的选拔考试。

    这都是建立在海量学生的基础之上,如此不难想象,齐国的识字率正在飞速的提升着。

    杨浩对此颇感欣慰,十几年的时间能做到这一点,完全得益于朝廷推行了三年义务教育与纸张的普及。

    尤其是纸张与印刷术,更是让知识传播的成本变得极为低廉。

    文盲的减少,对于奉行科技兴国的杨浩的而言,绝对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