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69章 学生有两策应之-《寒门帝师》
第(2/3)页
所谓开中法就是号召商人将粮食输送到边关交给边军,然后由边军开具凭证到盐司换取盐引,商人再拿着盐引去盐场换盐,最后由行商将盐贩运到各大盐司的行盐规定地域。
而开中法施行之前,则是灶丁生产盐卖给国家,商人拿着银子来买盐,最后政府通过出售官盐获得资金,大部分上缴国库,小部分用于支付灶丁们的工本和朝廷盐司部门的行政成本。
这种运营方式,资金的运转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盐商~盐司~朝廷~资金使用部门~灶丁。
而开中法则是盐商~九边边军~盐司~朝廷~资金使用部门~灶丁。
中间多加个物资流转的步骤……赴边纳粮。
聪明人看到这个资金运转表,大概已经清楚了开中法的弊端。
一是流转的朝廷部门多了,经手的官员多了,盘剥损耗也就多了,商人增加成本,自然要在灶户和购买者身上找补回来,这样一来一去,不仅灶丁们获得的收益小了,而且百姓们吃盐的成本也增加了。
那既然这样,商人就没事吗?
也不是,增加了流转,也就是增加了风险,万一这些过程中出了点啥问题,瞬间就是倾家荡产。
那朝廷呢?
朝廷也没有通过开中法收获更大的利益,因为商人、灶丁、百姓都没有得益,造成大家对官盐的热情不高,官盐销路不好,自然妨害了生产热情,没了生产,商人进不到货,干脆去贩私盐,就这样,恶性循环产生了,朝廷因此盐税日减!
整个开中法里,真正得益的估计只有各阶官员们了。
那开中法难道就一无是处吗?
也不是,如果靠朝廷运粮输边,那也是损耗极大的事情,尤其是从产粮大省湖广运输到山西陕西,十停粮食光是损耗就要消耗七成,朝廷也吃不消啊。
徐鹤当时跟谢鲲聊到这时,也是大为吃惊。
但也不得不感叹,开中法是历史必然的产物,不能一概否定。
只能说原始的开中法是一种应急状况是财政补充措施,他的作用是出现意外军需供给需求时,利用开中法可以使物资“飞挽”而至,而不用征调徭役、劳民伤财,引起社会巨大真当。
第(2/3)页